“双手搂定宝塔山,几回梦里回延安”,怀着对革命圣地延安和革命前辈的无限崇敬与向往,我随十堰市民主党派“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培训班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开启了“朝圣”之旅。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培育出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四天时间里,以现场教学和情景体验的形式,一行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时无刻不在震撼之中,心中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翻腾。
在王家坪毛泽东故居前,一幅毛泽东与儿子毛岸英合影,把我们带入了深深的思考。1945年12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要求他不搞特殊化,首先将他从交际处调离,与普通战士一样的伙食标准,排队打饭,命他跟随陕北劳动模范吴满有学习种地,直到手上的血泡变成了老茧,才从“劳动大学”毕业。后来主动请缨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战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将毛岸英的遗体永远留在朝鲜。
“老百姓的儿子可以牺牲,我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岸英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其所!”忍受着巨大的丧子之痛的毛泽东,将儿子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一直珍藏了26年,直到他逝世,工作人员整理遗物时才发现。我们无法想象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彻心扉的悲怆,26年的煎熬昭示着怎样一种家国情怀?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历史的巨人,他也有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儿女情长,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把对儿子真挚的爱都化作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宏伟壮举中!不到延安,无法切身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浩然正气,离我们这么近,这么亲,似乎触手可及。
红色历史剧《延安保育院》,生动再现了延安时期一群革命战士为养育和保护革命后代付出的母爱情怀及流血牺牲的生动故事。面对头上敌机轰鸣,地上不断落下的炸弹,耳边呼啸而过的子弹,在枪林弹雨中,全体教员用身躯甚至是生命保护着孩子。正在组织撤离时,一名战士抱着一个孩子箭步如飞地跑来向院长报告:“这是烈士遗孤,首长指示,一定要将他带走。”可当时所有的教员负荷已达到极限,已无法再多带走一名孩子,“必须要留下一名!”院长斩钉截铁地说道。
一名小女孩走到院长面前,平静地说道:“妈妈,我留下!”妈妈将一条红围巾围在女儿的脖子上,将孩子交给了老乡,万般不舍又毅然决然地在弥漫的硝烟中带着队伍离开了。这条鲜红的围巾犹如天边一抹晚霞,缱绻着母亲对女儿无尽的爱。革命者优良的基因在下一代幼小的心灵上毫无保留地传承——万分危急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些革命者的后代,带领着小伙伴一路英勇向前……放弃的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带走的对同志、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种人间大爱是黑暗里最闪亮的指路明灯!
1969年,一个16岁的后生,离开首都北京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延安梁家河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在这里度过“四关”——“跳蚤关”、“劳动关”、“饮食关”、“思想关”,从整洁优雅的卧室到跳蚤堆里睡觉;从吃白米精面到粗粝杂粮;从文弱书生到种地好把式;从迷惘彷徨到脚踏实地,培养出坚定的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他就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西北的隆冬来的特别早,我们来到延安的日子正是当年习近平带领群众打井的季节。在梁家河知青井前的小广场,40余名学员列队聆听老师讲解,追寻领袖在这里留下的闪光的足迹。当听到“数九隆冬,习近平卷起裤腿,赤着双脚,在霜冻的土地,吃力地在井下挖淤泥……”这一刻,空气似乎凝滞了,大家屏声凝气,天地间只有雪花落下“簌簌”声。我们被漫天飞舞雪花所包裹,在凛冽的寒风中,每个人心中却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获得了终生受益的力量,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正验证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并没觉得在贫瘠荒蛮之地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而是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奠定了他日后成为大国领袖的禀赋与特质,成就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枣园、杨家岭、凤凰山、清凉山、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幅幅宏伟而充满激情的画面在眼前交相辉映,汇聚成中华名族一段发展的历史,一段奋斗的历史。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每处红色基地都镌刻着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战斗历程,回望着血雨腥风的历史,启迪着后来人不断前进的思考。
岁月悠悠,长路漫漫,历史的车轮驶入了21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的民建会员、社团工作者,理应自觉以党为师,增加政治认同,双岗建功,不辱使命。深入实际,与服务对象、企业家会员、周围群众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双向服务、维护权益、反映诉求,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担当精神,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唯如此,才能找到初心,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人生追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