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您的位置: > 文苑杂谈 > 

重走长征路 弘扬长征魂

发布时间:2021-06-04 14:56:39
作者:吴文瑜


十堰这片神奇的热土,收纳和淬炼出一批批中国革命的精英,邓小平、李先念、程子华、王树声、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都曾在这里纵横驰骋、运筹帷幄,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财富。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早已家喻户晓,但论及长征经过十堰,相当部分民众不置可否地满脸狐疑。

一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企业——赤子心文化传承发展(十堰)公司为我们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清明刚过,殷红的杜鹃花开满了山岗,欢快的鸟鸣打破了黎明的寂静,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身着红军亚麻军衣,肩扛“长枪”,腰挂“手榴弹”,跟随赤子心团队,一路向西。“走一段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吃一顿红军饭,听一场红军故事,唱一首红歌,当一回红军战士”。

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嘹亮歌声中,我们来到革命老区郧西,“红军战士”下车,迈着整齐的步伐,向郧西革命烈士陵园进发。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向烈士敬献花篮、脱帽默哀、三鞠躬、重温入党誓词。“穿越封锁线”,再现上关解放场景,当“红军战士”昂然挺立城墙振臂欢呼胜利的时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每个人心中烈烈升腾。

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我们重温了那段血与火历史。1934年11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25军未经云贵高原、雪山草地,而是沿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秦岭一路向南,从中原直插陕北,途经郧阳、郧西、陕南地区,并在此休整,扎根和发展。

时值中午,天气异常闷热,在上津吃了“红军饭”,接受忆苦思甜教育,来到上关县民主政府旧址,历史的硝烟散尽,一砖一瓦、一物一品,向世人展示着岁月的沧桑巨变。1947年秋,陈(庚)谢(富治)兵团4纵12旅奉命开辟鄂陕解放区,建立了湖北省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上关县民主政府,时辖郧西上津、六郎、关防和陕西漫川、南宽坪等7个区,总人口11万人。1949年5月23日,撤销上关县归郧西县。一年多的时间里,上关县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生政权领导下,迅速建立了地方政权组织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支前参战,为解放鄂西北和全陕南做出重大贡献。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旅游大巴在崇山峻岭间盘旋,窗外林木葳蕤、生机勃发、春色宜人,沿途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屋舍俨然,小桥流水,精致的小洋楼沿着乡间公路一字排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1.5小时后到达关防丁家坪村。鄂豫陕省委、红25军司令部、红25军223团政治部都曾驻地于此,这里的一河两岸房屋都曾是红25军2900多将士的宿营地。

红色文化教育广场真实还原红军在郧西的浴血奋战历史和关键事件。红25军在长征历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主席曾评价“红25军是我们红军长征的先导”,称徐海东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称红25军74师师长陈先瑞为“陕南王”。

223团政治部旧址,导游激情满怀地讲解:红25军1934年11月底来到丁家坪,在1935年端午节的第二天从二天门挥师北上,红25军转战陕北后,留下来的红74师在司令员陈先瑞的率领下,坚持开展游击战争,队伍逐渐发展壮大,红军在郧西活动达2年8个月之久。这些红军部队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在中国革命最艰难时期,战斗在郧山汉水间,历尽千难万险,抛头颅洒热血,用无数青春的生命在十堰写下了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丰碑!

值得庆幸和告慰先烈的是:他们用毕生精力和心血为之奋斗的事业后继有人,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历史的接力棒交给了一代新人,他们正在毫无保留地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站在沙沟田园综合体极目四望:远山巍峨、近水淙淙、阡陌交织、荷塘青青、雀啭莺啼,美不胜收。心灵与山水感应,时空与现实穿越。

祭英烈,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行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