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告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您的位置: > 文苑杂谈 > 

溪城旧事之追梦“恩师”

发布时间:2019-12-24 10:15:45
作者:何毓波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我不是“高徒”,但我绝对有“名师”。


  小学老师,对我有启蒙之恩;


  初中老师,对我有解惑之恩;


  高中老师,对我有传道之恩;


  大专老师,对我有授业之恩。


  但在我心里,尚算不上“名师”。


  在我一生中,真正称得上“名师”的是:


  “竹溪诗城”!


  “竹溪诗城”?没听说过吧。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一直伴随着你我的成长。


  古竹溪城内由十字街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分别为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其中还有许多巷子。出了城关门,还有东关街,南关街,西关街,北关街。关外数西关街最长,偎五峰,临溪水,由西城门蜿蜒曲折向西,一直到方义桥(高桥),全长逾五华里。


  每年的腊月三十下午三点钟后,全城大街小巷,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虔诚的,一丝不苟地贴上了春联,古城古街顿时披红挂彩,焕然一新。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各家各户紧闭大门,开始热气腾腾全家团圆盛宴了。


  此时此刻,我的“恩师”便正式登场了。


  门挨着门,户连着户,一步一楹联,简直像鲜红的河流,静静流淌着争奇斗艳的诗词歌赋。把整个古城装扮得朝气旺盛,文静儒雅,风度翩翩,诗意盎然!


  春联——恩师的出现,不仅增添了古街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人们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而且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春联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鄂陕渝边陲特有的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温馨的年味,感受到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新春欢欣。

  春联的起源,据说大约始于一千多年的后蜀时期。说是五代时的后蜀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他让手下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门框上。大致意思是:新年享受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春联既是我国古代骈文体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借鉴了古诗词。在诗里,有打油诗,顺口溜,也有严格的五言诗,七绝,七律,讲求对仗句。而对联,则抽取了诗的对仗精华。它的最显著特征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照应,上下联结构完整,语言鲜明洗练,平仄相调,朗朗上口。如果说文章是一个人的有机整体,那诗应该是人的骨,对联则应该是人的筋,甚至叫人的精髓了。


  凡对联都有横批(横披,横额,横联)。好的横批,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它是一幅对联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有点睛之功。具有对联写意,横批题名;对联写意,横批点睛;联批互补,相辅相成之绝妙功效。



  我“拜师”,应该是从八岁开始。

  大年三十鞭声震,

  溪城各户紧闭门。

  小儿偷遛沿街踱,

  左顾右盼赏联楹。

  这首自题诗是我当时真实的写照:

  年三十日下午三四点钟,我家像往常一样,贴了对联,放了鞭炮,紧闭大门,团年饭开席。

  而我的心早已飞了出去,不顾长辈“团罢年不准再出门”的警告,悄悄拉开门闩,遛了出去。

  此时,街上静悄悄的,只有我家斜对面街坊三十岁出头的李光和(小名和娃子),一步一停的走在街中心,左顾右盼,嘴里念念有词。

  和娃子早年上过几天私塾,文化不高,他绝对是“联痴”。自我醒事,他每年的年三十团罢年,就拖着从不拔鞋后跟的布鞋,漫步街头,摇晃着剃得闪闪发光的脑袋,撇着悠长的读古书腔调,逐户念叨着对联。新年也不走亲戚,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一直和对联为伍。并且无论晴雨雪天,年年如此。

  他见我遛出门来,笑嘻嘻打招呼,这是前几天我俩约好了的,一道赏对联。

  他之所以约我,是头一年发现我也有看对联的爱好。他有他的特长,我有我的特长。他的特长是懂的知识点多,缺点是认识繁体字,却认不得简化字;而我正相反,不认识繁体字,读到三年级,字认的不多,却认得为数不多的简化字。譬如:春風揚柳萬千條,六億神洲盡舜堯。他朗朗道来,而遇到:春风扬柳万千条,六亿神洲尽舜尧,他就晕了,就非常谦恭地请教我。繁体字他读给我听,他还负责解释,简体字我读他听,他听懂后,仍负责解释。

  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他一一解答:

  我认为,诗是七个字,可有的对联乱搞,少的才四个五个字,多的八到十几个字。

  他告诉我,这是正常的,听说有的对联还有二十几,三十几,甚至五十几个字的。

  我看到,有些对联写的工工整整,有的字迹潦草,有的甚至鬼画桃符。

  他笑道:不懂莫乱说。工整的字叫楷书;潦草一点的叫行书;很潦草,像树枝一样弯曲的叫草书。他随手指着一副对联:你看这些个字,横起笔像蚕脑壳,收笔像燕子尾巴,这叫隶书。走几步,又指着每个字都是鸟组成的字说:这是鸟体。

  走了一段路,看到有的人家门上贴白纸对联,有的贴绿色纸对联。我指责说,又胡搞了,连红纸都舍不得买。

  他笑道:你又瞎说,白纸对联,是表示这家人今年有人去世了,用白色寄托哀思。绿色对联表示去年这家人有人去世,要等三年孝满后,才能贴红对联。

  接下来,开始观赏对联内容内涵了。

  他有他的评价,我也有我的理解。他看到一个店铺门上贴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便问我这对联好不好?我说,当然好呀,又工正又对仗,好多做生意的都用。他说:就是不该通四海,又达三江,一幅对联总共才十四个字,有六个字意重复,不精练。

  俩人走着,说着,争着,解释着,笑着……

  

  春联,每家每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年是这一幅,明年再换一副。

  一是跟着时代走,新中国刚建立时:认真听毛主席话,坚决跟共产党走。横批:大展宏图。

  大跃进时:公社是个长青籐,社员是个向阳花。横批:万象更新。

  文革时期,毛主席诗词占主导地位:

  金猴奋起千均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横批:四海同春。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羆。横批:气壮山河。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横批:人寿年丰。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横批:拥政爱民

  二是表露自己志向,理想,抱负和意愿。从对联简捷的诗意里,可判断这户人家的职业,企盼和追求。

  三是具备行业,职业特征,有广而告之的媒介宣传作用。

  渐渐地,我养成了迷联的爱好,每年年三十团罢年,总要遛出家转一圈。

  竹溪城千家万户,春联一贴,千条万条,简直是诗的海洋,年三十那一两个小时,根本不够用。正月三天年正好在诗城里好好遨游一番。

  后来,我不再跟“和娃子”跑了,他有些东西我不习惯:一是观赏联左顾右盼,杵在一个地方太久,让别人以为是傻子;二是连着三家刚好是一样的对联内容,他顽固不化地念三遍,我拦不住,劝不听。太耽误时间了。

  我改了赏联的方式:一,顺街一边看,从家门口,且走且赏,一直前行到高桥,再返回看另一边。回到家门口,又顺街朝西关门走。二,连着几家重复对联,已经看过的对联,像翻书一样,一跳而过。拣新奇,古怪,经典,有趣的看,觉得可爱的多看几遍,不学“和娃子”唱,只是默念几遍。

  可是,赏联时间还是不够。开始动脑筋:上学早点走,放学晚点回,星期天有空逛城里,走巷子。越是熟地方,熟人如同学家门口,越是关注。

  家父亲是个教师,写的对联离不了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横批:人才辈出。

  或: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绽字生光。横批:人勤春早。

  我的二伯父何祥藩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壮烈牺牲了,三伯父何祥悠也从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家门既是“军属”,又是“烈属”。父亲有时笔锋一转,写出:传承先驱未竞事业,步跟英雄光辉后尘。横批:前仆后继。

  家门口原来是远近闻名的“何家药铺”,公私合营后,政府改为卖百货的“四分店”,主任是同学辛玉敏的爸爸,他用的对联是:五湖生意如云集,四海财源似水来。横批:万事亨通。

  同学粱明扬家是铁匠铺:生铁成钢凭锻炼,千锤万击自坚忍。横批:万紫千红。

  龙显凤家裁缝店:独运匠心裁七尺锦,天成妙手扮四时春。横批;呈瑞焕彩。

  同学常青山家是日进大队农民:喜看稻淑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横批:五谷丰登。

  同学昝建伟的爸爸是军人出身:乐在黎民欢乐后,忧于邦国患忧前。发愤图强。

  同学王伦秀家是手工艺人:工于肖物皆精妙,艺可传神假乱真。吉庆有余。

  张大凤母亲是街道干部:人民走进好时代,祖国平添美画图。横批:人杰地灵。

  赵功秀爸爸也是街领导:一街好景一幅画,万里春风盛世歌。横批;鸟语花香。

  袁景平爸爸是老干部:九州安定歌春韵,人民和谐颂党恩。横批:励精图治。

  王曙光家住在西关街分水岭下,过去是竹溪县城赫赫有名的中药铺,铺以曙光哥爷爷名字命名“泰丰药铺”,因药材质好,药的品种全而享誉城乡。解放后,公私合营,政府仍作为药铺,济世造福,恰好,我母亲也在里面上班。春联总离不开本行: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横批:杏林春暖。其毛笔字不知是王爷爷还是王叔叔写的,圆润老道,足见功底深厚,望而生爱生敬。驻足长呼吸,空气中弥漫着百草香,诗香和墨香,让人心旷神怡!

  再看社团对联:

  二完小春联:感事为文,载道须读书万卷;逢时立志,达峰总有路千条。横批:为国育才。

  竹溪一中春联: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横批:百年树人。

  汽车站春联,每年都是是由厉德修老站长亲自撰写:车轮滚滚达千村万寨,马达声声传四面八方。壮志凌云。

  西关理发店:真功夫从头上起,好消息从耳边来。横批:长春不老。

  西关豆腐店:磨出玉屑凝成营养品,转来银浆结出灿烂花。横批:清白荟萃。

  ……

  竹溪诗城里的诗(对联)“润物细无声”,且年年更新,一滴一滴地渗入脑海,不断地滋润着我,让我渐渐地从童年成长到少年。

  在学校,由于课程课本的局限,根本没有诗词专门课,一本书了不起只有一两首诗。多亏在初高中时经常背毛主席诗词,了解了一些皮毛。但毫不夸张地说,竹溪城的楹联之海教会了我许多书本上缺憾的知识:

  许多警句警告我如何做人做事;

  许多格言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

  许多经典开拓了我的视野;

  许多浪漫丰富了我的心身;

  “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做”,同样,经常赏楹联,不会编也能编几副。

  经常看形形色色的对联书法,苍劲有力的,隽秀的,粗放的,苗条的,飘逸的,引人入胜处,时常用手指比划,纵然不会写,比划久了也能拿起毛笔涂鸦。

  这就是“恩师”几年来对我的“倾囊相授”,忠,孝,礼,义,爱,信,恭,俭,让无所不包,我作为“不肖弟子”,学习中挂一漏万,幸运的是仅获这一,就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每当我身在异乡为异客时,特别是每当在外地过年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思念起我的“恩师”——“竹溪诗城”。甚至是常于梦中在寂静中踏着碎步,接受着“恩师”的谆谆教诲。

  “恩师”是“竹溪诗城”吗?

  肯定的答复:是!

  仔细的思想:又不是。

  “竹溪诗城”仅仅是诗和联的载体,这成千上万的对联是成千上万父老乡亲作的,写的,贴的。没有他们,哪有诗城?

  我豁然开朗——

  我所崇拜敬重的“恩师”,是我家乡的父老乡亲!